古田县图书馆——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 走进古图 全民读书 地方文献 视频点播 特色专题 读者互动

地方文献

本馆公告


经过精心策划、设计,我馆网站于2013年1月正式开通使用,标志着我馆与国际网络接轨,迈进新的阶段!网站内容还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欢迎读者朋友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会予以采纳!

按照省文化厅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实施方案和标准,古田县图书馆自2010年起统一实施对外免费开放。

便民服务

特色文化专题:圆瑛文化

特色文化专题:圆瑛文化

从一介儒生到九主佛门的圆瑛大师
添加时间:2014-04-04

 

古田县人大主任江宋堂

 

    编者按:圆瑛大师1878年5月12日出生在福建省古田县平湖乡端上村,古田极乐寺是大师重建并住持中兴的众多寺院之一,因是大师家乡的道场,大师对此尤为厚爱,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师任极乐寺住持直至圆寂,前后共20年,圆瑛大师留在古田极乐寺的一首七绝、一幅对联、一尊佛像、一件法罄,见证了大师与极乐寺的甚深渊源。2011年11月23日-24日,圆瑛大师与佛教文化研讨会在福建古田县召开,古田县人大江宋堂在研讨会上了发表了题为《浅谈圆瑛文化》的论文。作者以圆瑛大师一生将宗教与政治、佛教与儒教融汇、洗炼、升华而形成的一系列思想体系即圆瑛文化为依据,着重论述圆瑛文化的内涵、核心、特点和实质。论文节选内容如下:

 

      圆瑛法师,从一介儒生,到九主佛门,弟子遍天下。他把人生轨迹和中国佛教事业巧妙链接演译成不朽的华章。

     他身处乱世,历经坎坷,却始终践行报国济世宏愿,把苦难与奋斗融合,锤炼成壮丽人生。

     他把个人融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乱世中另辟蹊径,实现自己爱民报国的理想抱负,谱写了一曲成就人生的凯歌。

     他以勇猛精进的一生,铸造了中国佛教的座座丰碑,抵达佛门巅峰,书写了一段佛界的传奇故事。

     一、圆瑛文化的深刻内涵

     圆瑛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1、精深的佛学造诣。圆瑛法师自述:“十九岁出家,始修禅学八载,后研究教理及天台宗。三十一岁开座讲经,并学贤首。到三十六岁,阅永明、莲池大师著述,始信净土宗为无上法门。由是禅净双修,至六十岁,乃专修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净土。”可见,圆瑛法师佛学造诣精深。他对佛教很多宗派的经典都曾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因此,他的佛学思想能够融汇各宗,取诸家之长,不拘于本宗本派己见。

     2、深厚的儒学功底。圆瑛法师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17岁便喜中秀才,并名列前茅。深厚的儒学功底是他一生功业的重要基础。他的诗联书法、演讲艺术、哲学思维无不与他的儒学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以秀才学历,投身佛门,在当时佛教界就是佼佼者,堪称饱学之士,因此他凭着满腹经纶和虔诚信仰很快就得到一批高僧的赏识与栽培。接着,他凭借深厚的儒学功底精心钻研佛学,得心应手、心领神会,在佛学理论造诣上突飞猛进、独树一帜。

     3、深刻的哲学思想。圆瑛法师的许多演讲,大量的诗联、经典著作,以及处理僧寺事务、外交活动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他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哲人情怀。圆瑛大师身居丛林,以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思考社会的变革,辩证地分析问题、看待事物。他使中国佛教不脱离中国的社会实际,在维护佛教神圣的同时,着力处理佛教与儒、道两教,佛教与国家、政治、社会、人生的许多磨擦、矛盾,在寻求主流一致、化解矛盾中达到对立统一。正是这种深厚的哲学功底和辩证思维方式,使得他在藏龙卧虎的丛林名刹和高僧如云的中国佛教界能运作自如,成效卓著,倍受尊崇。

     4、飘逸的诗情禅意。圆瑛对律诗、对联、书法有很深的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境界。他常常以诗释禅,以联结缘,以书修心,以翰墨因缘普利众生。

     圆瑛法师一生创作大量诗篇,视野宽阔,题材广泛,意境深远。“诗言志”这是圆瑛律诗的重要特征。他从二十岁开始,每逢度十,口占一首,记述他的心路历程。或慷慨激昂,或自励自勉,或大彻大悟。用词谴字十分精当,抒情喻理耐人寻味。二十初度吟道:“新月初圆留净影,毒龙未制且安禅”。三十口占曰:“满眶热泪成沧海,一片雄心付白云”。四十口占曰:“浮生如梦谁非寄,慧镜蒙尘我自磨”。五十口占曰:“参禅只为离生死,说法何曾有苦辛”。六十口占曰:“本来面目何时悟,幻化身心即是禅”。七十口占曰:“万法皆空忘物我,寸丝不挂泯机梭”。

     圆瑛法师的书法有很高的造诣,他秉承精典技法,极具传统特色。圆瑛书法特点是骨重神清、洒脱淡雅、平实自然、具有质朴之美、平和之意、谦恭之韵。在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的许多名山名刹中都有圆瑛法师的题字碑刻,圆瑛还经常应友人信众之嘱,书写对联、中堂相赠。人们往往从他的格言内容、书法艺术中深得启迪教育,受益终身。圆瑛书法艺术也是圆瑛文化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学习与弘扬。

     5、高超的讲演艺术。圆瑛一生大小演讲几百场,有文字记载流传的讲演稿就有近百篇。据圆瑛年谱记载,他的演讲有很大的感召力、吸引力、震撼力,往往是座无虚席,连续增场,讲完人不散,听了还想听,人们称圆瑛法师能口吐莲花,令顽石点头,受众常常是获得一二名言警句而终身受益。他的演讲有几个特点:

     一是简短。一般演讲稿都在2000字左右,言简意赅,非常精练,而且通常以文白相间形式加以提炼表述。一些事例、道理的叙述都采用对仗、排比、成语等精炼的语言,凝聚听众的精力和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引经据典。圆瑛学识丰富,诸说兼通,经常引儒说佛,借儒喻佛,深得僧俗两界普遍欢迎。

     三是深入浅出。佛门深似海,佛学更是博大精深。许多佛学道理非常深奥难解,圆瑛法师善于用通俗的比喻阐述深奥的道理。圆瑛讲解“大乘”“无我观”时说:“人生不过百年,瞬息磨灭。世界之人,能把‘我’字看轻,自然能为国家服务;能把‘我’字打破,自然能致社会国家于和平。人人无我,则世界清净。”

     四是现身说法。圆瑛常常以身示范,怎么做就怎么说,说到做到,这是圆瑛大师演讲感人的真谛。他在办慈儿院时说:“圆瑛创办慈儿院,亦是学佛大乘无我之行。大乘之道,志在利他。先须打破我执,放弃自己讲经工作,而为利孤工作。”圆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创办多所慈儿院,培育许多孤儿成才。他身体力行,现身说法,言行一致,使得他的演讲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五是针对性强。圆瑛大师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心态和当时当地的背景,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方式吸引听众。他对僧侣、信众、华侨、军人、政要、学生等不同身份的对象都有典型的演讲,十分贴切,深入人心,甚至让人终身难忘。如他对军人的一次演讲中说道:“在军界必须学佛教之大无我之精神,不存身家之我见,自然心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怖,无恐怖则胆气自壮,可以建功立业、护国佑民。”

     二、圆瑛文化的核心是爱国、慈悲、坚忍、豁达

     圆瑛一生爱国、慈悲、坚忍、豁达。这是圆瑛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也就是圆瑛的崇高精神。圆瑛精神体现在圆瑛文化的方方面面。

     1、爱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曾说:“圆瑛老法师一生功行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他的爱国精神。”圆瑛青少年时期就秉持正义,关心国家命运前途。时值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外强辱国。他曾参与古田县衙门请愿抗议,反对割让台湾。在忧国忧民的郁闷压力下,为救世,而愤然出家。他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出家,而是既出家又入世,既愤世又济世,在佛门施展报国之能,居丛林长怀济世之心。抗日战争期间,他号召团结全国佛教徒和信众不畏强暴,坚持抗日。他组织僧侣救护队,成立佛教医院,举办道场宣传抗日救国,并亲赴南洋演讲筹款,支援中国抗日。日本人在恼恨之下,把他逮捕关押在南京日本宪兵司令部大牢一个月时间,也奈何不了他,慑于当时国内外的强大舆论和圆瑛的崇高威望,又不得不放了他。

     2、慈悲。慈者,与人以乐。悲者,拔人之苦。大师一生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鉴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他得中秀才后,首选佛门报国,以出家为济世之道,以他的聪明智慧,从事佛学理论研究,并身体力行,影响众多弟子、信士。他一生克服重重困难,筹集钱物,赈济灾民,创办诸多孤儿院。特别是在创办泉州慈儿院期间,受到曾任民国福建省长萨镇冰的赞许,亲授“婆心法乳”牌匾。他提出以寺产办教育的理念,还致力于创办佛学院、国民教育,受到当时佛界的充分肯定。他一身无物无我,1952年,他在上海圆明讲堂启建祝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水陆道场,连续49天讲经弘法,收益6亿元(旧币)除正常开支外,把剩余的全部资金捐给全国各寺院。

     3、坚忍。圆瑛意志坚如磐石,勇猛精进,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他成就一生伟大事业的内在动力。在晚清腐败、社会动荡、列强辱国的年代,他以一介书生,忧国忧民,导致他少年得志而愤世出家,此后,一生秉持爱国爱民初衷,历尽艰辛,始终不渝。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战火纷纷、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佛界与其它各界一样,困局重重。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执掌中国佛门几十年,调和政教之间,融和僧俗两界,整肃佛门规矩,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抗日时期,他在日本宪兵大牢忍受严刑拷打,仍然端坐念佛,丝毫不动,绝食抗争,令凶残的日本宪兵望而生畏,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也体现了佛门弟子铮铮铁骨和报国忠心。

     4、豁达。圆瑛善于以哲学眼界和辩证思维洞悉世间人性,阐述佛教理念。同时以儒学视角研究佛家诸说;以佛学教义诠释儒学观念;以儒释教义观察世间百态。使僧俗之间,儒释两教,通和融合。圆瑛也成为超凡脱俗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一代宗师,倍受敬仰。他一生弘法讲经几百场,凡经他教化的社会各方面人士无不为他的豁达魅力所感动。他虽然长期身居高位,但始终礼贤下士,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住持每一个寺院、担任每一个岗位都谦恭敬业,把名誉地位让给他人。

     三、圆瑛文化的特点是诸说兼通,博采众长

圆瑛法师说:“各科学说,儒学、哲学、佛学、道学研究时,必须具一种眼光,把那学说之要领看的明明白白,不可存门户意见。凡有益于人生身心德业学问智识者,都要采取体会。既有不合潮流者,亦必须仔细审定。如此可谓知己知彼,始足应世,若但知己而不知彼,不足以与世界学者之酬对。”他又说:“佛学与儒学,实则同条共贯。其修养工夫,释氏则在‘返妄归真’,孔氏则在‘克己复礼’;其到家消息,释氏则在明心见性,孔氏则‘穷理尽性’”。他认为佛儒教理同归一辙,佛教与儒教在理论上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例如佛教主张无我,儒家强调毋固毋我。佛教称地水火风四大成我身,与儒家说金木水火土五行同为一回事。又讲佛教慈悲为怀与儒家的博施广济之并列,把佛教五戒与儒教五常加以对照,融合佛儒两道。他在一首诗中曾吟道:“喜舍慈悲原是佛,廉明忠恕合称儒。”“两教经天如日月,觉民辅世岂悬殊。”

     四、圆瑛文化的实质是济世、治心、和谐

     圆瑛反对把佛教看成是“消极”、“迷信”、“厌世”。他认为佛教是积极救世的,只因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情况下,“人们不懂佛书,佛教宣传不够,贤举之士不出,乃使佛法不显而不得昌。”他主张入世救世,以大乘佛教义理的实践,匡正人心,积极事佛。他认为,时局动荡,连年战争,乃是“我”字作怪,倘若人人能以“无我”之心,报国济世,则家家和睦,社会和谐。在世界上,倘若国与国之间,能有“无我”之心,则互相平等,和谐相处,无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现象,能制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人类获得幸福。他一生积极实践大乘教义理,为佛教徒树立了楷模,使佛教在国家社会中有了更好的形象和更积极的影响。

     圆瑛圆寂之后,赵朴初、明旸等秉承圆瑛思想文化理念,推动当代中国的佛教事业发展,并把它发扬光大,使广大佛教徒在积极参加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友情链接: 福建省文化厅 |海西文化信息网 |BT盒子 |政府信息公开 |福建省图书馆 |共享工程采编发平台 |福建古籍保护 |图书馆工会 |图书馆学会 |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玉田在线 |中国国家图书馆

版权所有 福建省古田县图书馆 | Copyright © 201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闽ICP备17012068号 1024*768显示最佳
2013年1月至今访问量总计: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