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图书馆——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 走进古图 全民读书 地方文献 视频点播 特色专题 读者互动

地方文献

本馆公告


经过精心策划、设计,我馆网站于2013年1月正式开通使用,标志着我馆与国际网络接轨,迈进新的阶段!网站内容还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欢迎读者朋友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会予以采纳!

按照省文化厅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实施方案和标准,古田县图书馆自2010年起统一实施对外免费开放。

便民服务

特色文化专题:朱熹理学文化

特色文化专题:朱熹理学文化

蓝田书院:闽东最早的高等学府(图)
添加时间:2014-04-04


 


 

曾一度被改设作“农校”的蓝田书院旧址。

  1975年,蓝田书院经历大火后,尚有部分余存。余增福的家人将书院内的朱熹题联保存起来,并躲过了文革的十年浩劫,保存至今。

朱熹在讲学期间留下的珍贵墨宝“蓝田书院”题刻。

 

  蓝田书院档案:蓝田书院是闽东最早的书院,据考证建于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到此讲学。书院遗址在今古田县杉洋镇,1975年12月毁于火灾,只留有朱熹手书的“蓝田书院”题刻。古田县文物保护部门于2010年7月份开始动工重建杉洋蓝田书院,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完工。

  宁德网消息(记者 潘峻松 苏晓洁)在蕉城与古田交界处,有一个山村小镇,深藏于鳌江之源的群山之中。小镇叫杉洋,这里曾经有座蓝田书院,所以杉洋又被人誉称“蓝田”,蓝田书院由于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到此传学而名耀八闽。

  这座蓝田书院创建于何时,由何人所建?蓝田书院何以独具魅力,让朱子先后三次到此驻足,又留下了一段怎样的千古佳话

  三进院落承载书香

  现年52岁的余增福曾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农业中学”就读,“农业中学”就是由蓝田书院改设而成。余增福告诉记者,蓝田书院遗址在杉洋镇北1公里处,依山而建,占地约900余平方米。青瓦红墙,为三进布局。

  在他的记忆中,书院大门是朱红色的,上方朱子手书白底黑字“蓝田书院”的横匾庄严肃穆。两旁的对联意味深远———“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无以异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兹乎。”

  院墙左右各植有一株榆树,十来米高,枝繁叶茂。两个拱形边门的门额分别写着“登云”、“立雪”。

  跨过半米高的门槛,进入碑厅,厅边分列青石碑和楠木碑各两块,内容分别是《历代建蓝田书院者芳名》和《历代重建重修书院各绅董芳名》、时任福建学政使的清大学士朱珪撰写的《重修蓝田书院记》以及清代古田邑令万友正的《重修蓝田书院序》。

  走过碑厅,就是书院的首进院落。深约6米,中为天井,4米宽的石廊将天井一分为二,环廊相对的两间月形门的讲堂,堂边各一间书房,左书房题额“鸢飞鱼跃”,墙壁书大字“香薰”,题联“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右书房题额“松风竹寒”,墙壁书大字“仙苑”,题联“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落款皆是“朱熹”。登七级石阶便来到二厅,格局与首进类似,两边回廊。

  再登五级石阶,就来到了正厅。正厅巍峨壮观,厅中建一龛,龛内奉祀约七尺高的朱熹塑像,白面长须,端肃慈祥。每年农历三月初九朱熹忌日和秋后,村民为表达对朱子的崇敬,汇集蓝田书院,在此祭拜圣人。转过正厅右侧,下十余级石阶,便是朱熹在讲学期间留下的珍贵墨宝“蓝田书院”。大字镌在丈余见方的大石上,落款“晦翁”、“宋丁巳春三月吉旦”。石刻上建有一座“墨迹亭”。

  令人遗憾的是,承载着朱子书香的蓝田书院的一进院落,毁于1975年12月一场大火中,而剩余的建筑,不久被拆毁,夷为一片平地。只留下“蓝田书院”题刻,无言地见证着圣人在此的一段佳话。

  据介绍,朱熹在“蓝田书院”讲学三年,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迹。

  在距书院的“留云洞”数步地方,有一喷出天然泉的水池,池水清澈,常映月影,朱熹以“茶仙”笔名,在石壁上刻“引月”二字,后人就把这“天池引月”列入“蓝田八景”之一。

  书院的东侧建有“聚星台”,朱熹夜间常常带领着他的学生,在这里纵观星象,讲解天文学。朱熹在杉洋讲学时,在书院对面的“桴林岗”,亲手种下了一株雀舌罗汉松。如今,这棵树高15.76米,树围径2.63米,树龄八百余年,树干上生长着一个个螺纹,不少国内外游人前来观赏后纷纷称奇。

  朱熹三入古田传学

  朱熹是如何与这座清幽的书院结缘的?据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宁德师范学院政教系主任、教授林校生研究考证,蓝田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是曾任南唐永贞(今罗源)县令的杉洋人余仁椿所建,是闽东最早并且最具规模的书院。

  据考证,朱熹曾于乾道、淳熙、庆元年间三次到过古田,并先后两度驻足蓝田书院。第一次是在淳熙十一年(1184年),朱熹应其古田门人林择之等邀请,到古田杉洋蓝田书院讲学。第二次来杉洋后,朱子在蓝田书院设私塾授徒,四方学子一时云集,林择之、黄干、杨复、李昂、余范等十八门人汇集书院,编著《语录》。可以说,这位理学宗师最后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蓝田书院讲学中度过的。

  大名鼎鼎的朱熹为什么会来到古田杉洋开设私塾呢?

  原来,庆元元年(1195年)二月,皇室外戚韩侂胄把持朝政。当时,朱熹任焕章阁侍制、侍讲,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老师。朱熹不满韩侂胄篡权,便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同向宋宁宗弹劾韩侂胄,没想到,却引来了打击报复。

  韩侂胄把朱熹打成“伪学魁首”,把他的学说打成为“伪学”,而且禁毁了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在科举考试中,凡是稍有涉及义理的士子,全部被打入另册,不予录取,并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为天下禁书,不许学习。朱熹也被免去了秘阁修撰等职务,遭到放逐。他的弟子蔡元定等59人受贬逐、囚禁、流放,史称“庆元党禁”。

  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三月,在一个平常的春日里,一顶小轿停在了蓝田书院外,轿停处,走下了一位风尘仆仆但仍精神矍铄的老者,他就是应古田门人林用中、余偶、余范的邀请,到此讲学的朱熹。

  三月的春野,料峭的春风,坐落阡陌中的小小村落,让这个从建阳考亭至南平,然后乘舟抵水口进入古田旧城,第二次到蓝田书院的六十七岁老人心里泛起了些许暖意。闻知朱子莅临,地邻五县士人,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新旧学生齐聚一堂,书院盛况空前,每日常达百人,最多时听讲者近千人。

  传承遗风英才辈出

  朱熹寓居古田讲学,对福建文化教育的发展,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据悉,闽东自唐代以后,文化教育逐步发展。在唐代,闽东共产生了5名进士。唐神龙二年(706年)及第的薛令之,是福建省第一位进士、第一个到中央王朝任职的闽人。唐乾符二年(875年),又有长溪县的林嵩高中进士,成为闽东另一位颇负盛名的及第者。

  南宋时期,由于都城南迁杭州,闽东受京城文化近距离辐射,加上庆元年间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圣人朱熹到闽东言传身教,蓝田书院教育盛极一时,尤其在朱熹进入闽东之后,在朱熹本人及其弟子的宣传、推动下,理学的重要学派闽学派在闽东地区迅速传播,形成强势文化。宋代共创办书院25所。长溪、古田、宁德、福安4县先后创办县学,私塾遍布各大村落,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宋代闽东进士及第者达422人。

  在闽东的20余位朱熹学生中,有进士8人,特奏名5人,文化水平都很高,可以说集中了当时闽东的文化精英。在朱熹讲学之前的四百多年里,闽东登进士榜的有147人。而自朱熹“考亭学派”创建至南宋灭亡的一百多年里,共产生进士289位,差不多是过去的两倍。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原因虽是多元性,但与朱熹学术传播是密切相关的。

  元代以后,闽东仍多理学名家。元明之际的宁德学者陈普,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他志不仕元,以弘扬理学己任,创办仁丰书院,力倡朱子理学正宗,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学者纷纷上门拜师。每月招收门徒几百人。

  朱熹的闽东之行,还促进了闽东文学的发展。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陆游、陈与义、文天祥,都曾在闽东生活过。辛弃疾、陆游都是朱熹的好友。

  朱熹的学生陈骏,有一个儿子陈成父承家学熏陶,才华横溢,被大词人辛弃疾看中,并招为女婿,这与理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闽东历史上的名人谢翱、康执权、张叔振、缪烈、刘自、王宗传、林駉、黄履翁、黄时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他们或吟诗作赋,或著书立说,使闽东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

  闽东书院拾遗

  魁龙书院

  位于古田县湖滨乡西山村,俗称西山书院。建于宋代,朱熹曾讲学于此。清光绪年间重建,占地面积429平方米,坐北朝南。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双坡顶,风火山墙。正厅正面匾上书“魁龙书院”。保存完整。199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仁丰书院

  位于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为朱熹的再传弟子陈普开办。书院中堂悬挂“志不仕元”横匾,如今这块牌匾还被文峰村村民很好地保存着。

  正音书院

  位于寿宁县城南,设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为推广“官话”,“ 矫正土语”之用,是寿宁最早的书院。该书院因教师匮乏,经费不足,制度不完善,不久停办。解放后为县良种场场部,后在街道改造中拆除。

  草堂书院

  位于福鼎市秦屿镇屯头村,为福鼎最早的书院,为后来官至金州刺史的林嵩所建。整个书院包括天井等地共有500多平方米,今被改建成国民寺。(原载《宁德晚报》,图片由余增福提供)

友情链接: 福建省文化厅 |海西文化信息网 |BT盒子 |政府信息公开 |福建省图书馆 |共享工程采编发平台 |福建古籍保护 |图书馆工会 |图书馆学会 |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玉田在线 |中国国家图书馆

版权所有 福建省古田县图书馆 |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闽ICP备17012068号 1024*768显示最佳
2013年1月至今访问量总计: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