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共产党之“谜”
——读《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修订版)》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犯过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却依然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没有像苏东共产党那样丧失执政地位?《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修订版)》这本书承担的使命,就是努力解开这些中国共产党之“谜”。这些“谜”一般的问题,是本书主编、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教授近几年在同外国政党交流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国内许多人希望得到回答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中,谢春涛教授主持的团队形成了这部著作。
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这部著作的针对性、思想性、生动性更引人注目,一改许多党史类著作冗长而又沉闷的文风,形成了“以故事讲思想”、“让别人来评述”的风格。这是这本书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比如,在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这个问题时,作者专门对当年的国共两党进行了比较,说:“1948年1月,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中声色俱厉地说: 老实说,在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颓唐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 蒋介石严责自己领导的政党……概导源于国民党领导力的衰微。”
而司徒雷登对国民党失掉大陆原因的总结是:“ 1947年、1948年和1949年,当他们(共产党)节节胜利,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地区、一座又一座城市的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受人欢迎的解放者的行动。 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多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可悲的是某些国民党员缺乏这种精神。 ”
作者就是这样,以自己手中掌握的丰富历史资料,有根有据地回答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作者力避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写作上的这一特点,不能仅仅看做是作者在通俗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而应该看做是作者在党史研究和宣传上的创新。如果说理论科学讲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党史学科讲创新就更不容易了。党史学科的创新,不能胡编乱造,要尊重史实,但是它也能够把一个崭新的成果奉献给社会,这就是这部书留给我们党史研究工作者很重要的启示。
创新是科学的本质。尊重科学,包括要尊重人的思维特点和规律。书是写给人看的,这就需要考虑人的思维有什么特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一步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因此,很多搞研究的人追求形成理性认识,这是对的。但是当你把自己获得的认识反馈给社会、传递给旁人的时候,你就必须把你已经得到的理性认识还原到感性的事件中去,这样才能使读者真正理解和懂得你研究的成果。《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修订版)》这部著作,好就好在15个问题都是深层次问题,而回答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时作者选择了用最生动最感性的形式来回答,这就是尊重人的思维特点。
还要指出的是,在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这样一个大命题的时候,作者不回避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和今天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书的结语部分专门对中国共产党能否成功应对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今天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转变发展方式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对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二是社会稳定和谐问题。就业问题、劳资关系、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等问题威胁着社会稳定。三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主要是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四是和平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对中国发展不利的声音。五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宗教等问题。作者在指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概要介绍,包括提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新思路;包括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完善民族宗教政策等等。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跨越各种障碍,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
所以,这部著作不仅有可读性,也有说服力,被认为是广大读者看得进、读得懂、愿意读的,并能够帮助我们解读中国共产党成功之“谜”的党史读物。
(李君如 作者系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本文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