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图书馆——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 走进古图 全民读书 地方文献 视频点播 特色专题 读者互动

地方文献

本馆公告


经过精心策划、设计,我馆网站于2013年1月正式开通使用,标志着我馆与国际网络接轨,迈进新的阶段!网站内容还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欢迎读者朋友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会予以采纳!

按照省文化厅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实施方案和标准,古田县图书馆自2010年起统一实施对外免费开放。

便民服务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水口看水
添加时间:2013-05-15

  人们来到水口,免不了看水。有史以来,水口与水唇齿相依,水是它的生命,也是它表演的舞台,更是它施展拳脚的天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
  水口从来与水连结在一起。天门、地户一应俱全的水口,自古不缺乏水的滋润。
  福建的闽江上游有三条溪水:建溪、富屯溪、沙溪,它们分别从武夷山和戴云山两大山脉之间蜿蜒而出,然后在南平附近汇合后,经中游剑溪、尤溪段继续流出几十公里,当紧赶慢赶的古田溪也从沟壑纵横的山谷里汇入进来后,多重水流共同流来一个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水口驿,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交通枢纽的作用。溪水到达水口闽江下游段,它的脾性陡然变了,一改水流湍急、险滩密布的局面,江面逐渐开阔,江水收起桀骜的脾性,开始驯服温顺起来,于是,它们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声势浩大地逶迤南去,远赴东海。
  水口古称渊关、囦关。据历史记载,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设“巡检司”,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古田县治前迁于水口历八年,道光22年水口设古田县分县治。
  据说,我国古代的邮驿制度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代,终结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3000多年。水口驿做为北上南下的必经之路,处在福建主要的官道上,自唐代起就是福建重要的驿站,是福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到了清代更是福州府管辖的九驿之一,并且是清代所设驿站中,全省仅有的三个配设有报船和水手的驿站之一。当时从福州至浦城的邮驿线路共有17个驿站,从浦城以下直至水口虽可行船,而水势湍急且多险滩,水运并不便利,但到了水口以下,水流才出险就平,舟楫才开始畅行无阻,加上四季水量充足,因而,水口驿在清代曾设有:“赡夫七十五名,递夫八名,兜夫四十名,报船四只,水手二十四名。”
  来到水口,仿佛来到历史深处的水口驿站,这里曾经总是笼罩在一片紧迫仓皇的阴影之中,那急流中的舟楫靠岸后脚步声骤雨般地逼近,又旋风似的远去,即使是在驿站前停留的片刻,也不敢有丝毫懈怠,轮值的驿官匆匆验过火牌,签明文书到达本站的时间,那边的驿卒已经换上了备用的报船,跃跃欲试地望着驿道的远方。晴和日子,水面上掀起的浪花会惊扰得避让的过路船只惶惶不安。驿卒的神色永远严峻而焦灼,那充满动感的风驰电掣的形象,已经成为一幅终结的定格。
  站在水口湾口和溪岚村庄边上,向远处眺望,由北遥遥而来的浩荡的闽江水在两岸青山的挟持下构成一个巨大的湾流,潺湲的江水在这个曲尺型的湾流里重重地扭了一下腰身,在白色天光的照耀下,一路银亮亮地缓缓折向东南流去。
    水口是水在自觉不自觉地流动中流来的村庄。自古以来,由于山谷的逼迫和河道的冲刷,水口就那样被两岸青山掩映在河滩边上,原住民操着半是古田话半是福州话的语言,在闽江左岸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据说,这个水口是古田先人为了往来方便,为了永久拥有一个通畅的出口,用整个橘林乡向闽清县换来这个口岸。因而,在古田人的心目中,水口的地位独一无二,它是古田的门户,是进出的要塞和通道。
  在我的考证中发现,一个弹丸之地的水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数不清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的不断变换组合下,从来不曾缄默。有史可查的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回荡着文人墨客的众声喧哗,用他们吟咏水口的卷帙浩繁的诗文。每一篇、每一首,仿佛还余留着作者的体温,散发着文字穿透岁月的光芒。千百年茫茫风雨,漫漫尘沙,掩不住这条繁忙古驿路上的人声鼎沸和舟楫穿梭。历朝历代,在这个山青水秀的闽江边著名的水口驿旁,往来着达官贵人、商贾名宦和文人雅士,他们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天柱山下无数的朝霞与暮光收藏了北上南下的一张张不同的脸,万石滩边宽大的阳光和雨丝这个地毯裹住了一拨拨文人墨客的不曾老去的背影,他们仿佛没有走远,他们的纷繁脚步,以及数不清的吟咏,已经永远镶嵌在水口的历史天空中。
      据记载,光是宋朝至明朝的文化精英就有:程师孟、张浚、朱熹、张以宁、刘基、舒芬、吴国伦、宋应昌、谢肇淛、曹学佺、屠本畯、徐熥、沈明臣等人,都在水口留下了诗文。
  北宋时代,被誉为福州贤太守的程师孟,苏州吴县人,宋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禄卿出为福州知府。履职三年,在乌石山建有道山亭,请文学家曾巩作《道山亭记》。他提倡植榕,绿化福州,“筑子城,建学校,治行最东南”,政绩名列东南之冠。他写的《宿牛头寺》诗,应该就是他在福州履职期间写成。“前日闽都旧长官,穷冬从此据征鞍。牛头寺里千峰月,水口村边万石滩。竹叶尽来堂少暖,荔枝无处地多寒。明朝出境重回首,已约三山马上看。”
  朱熹写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当时正值庆元三年(1197年),韩侂胄擅权,斥“道学” 为“伪学”,右丞相赵汝愚被罢职,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就是这一年他从闽北来古田讲学路过水口,写下了这首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宋水口的青山绿树给了刚刚从阴霾里走出来的朱熹以新的希望。我不知道他后来在古田讲学的时间有多长,也不知道他由古田南大门的水口进入古田的大地,具体教出了多少学子,但他在古田“浣溪书院”、“螺峰书院”、“蓝田书院”等处亲自书匾并讲学后,一代儒学宗师的思想种子就播种在了这一方山山水水里,绵延800多年不曾衰落。
  ……
  而今,在时光的不断叠加中逐渐淡去的水口驿,居然有过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留下珍贵的诗文,这是我去水口之前不曾料到的。这既是水口的文化资源,也是水口的历史骄傲。就像是夏夜晴朗的天空,群星璀璨,把偏于一隅的小小水口装点得无比辉煌灿烂!
  当我们从鼎古云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下来,午后的阳光静静地穿透云层,照射在横跨水口闽江的大桥两岸,我们找不到天柱山的确切位置,也辨不清刘伯温曾经踏进脚步的小武当山,那座状元题记的著名的朝天桥也仅仅流传下来一个名字作为一个村庄的称号而已,这座建筑所彰显的工匠精巧的技艺和建筑物本身的雄伟壮丽已经不见踪影,屠本畯登临吟诗的三层阁早已在历史的云烟浩渺的时空中消失,辉映朝霞夕照的翠微楼和书声琅琅的青山书院到底坐落何方,巍峨的五代唐天成五年所建的牛头寺耸立何处,这些横亘心头的一个个问号,拥堵在半天战战兢兢追问探询的采访路上,我们已经无法让脚步轻快起来,即使用想象还原起它们的美好形象,也丝毫于事无补,因为它们统统被湖水无情地淹没。
  闽江下游的水口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地方。87年动工兴建,95年建成发电的水口水电站就坐落在离水口不远的地方。一条巨大的拦河大坝的阻挡,提升了江水水位,闽江就像是八闽大地的一条滔滔不绝的大肠,到这里顿时肿胀膨大起来,形成了百里汪洋的水口电站水库,这里又叫金钟湖,面积足足有35平方公里。这里是水生动物与野生鸟类的天堂。这里碧波荡漾,这里人们的生存又与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甚至,每时每刻都与水息息相关。由于水电站建设,水口的文化古迹大部分都永远沉入了水底。许多移民搬迁后,田园悉数被水淹没,只好耕作起“水上田园”(网箱养鱼)来。一种典型降河洄游鱼类俗称“溪滑”的花鳗鲡,以往每年3到7月便成群结队在闽江水口周边自由生活,由于电站的建设,阻断了它们的洄游通道,这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从此与水口绝缘。这是现代化建设的代价,但不免令人惋惜。
  望着这个依旧青山绿水的小镇,望着这个由于搬迁后随水位升高分散居住在闽江两岸的小镇居民,望着这个从古代的水口驿演变成如今繁华的水口镇,想着它走过的漫长的不平凡的历程。当我们撩起被时间覆盖的历史烟尘,揭开古驿站神秘的面纱,我们一行六人走走停停,我们无不被惊得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纷繁的人迹构成了水口幽深的历史。这一天,它在用它的深刻和厚重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这一天,我们有幸走进它的过去和现在,受到了它跨越千年的盎然生命气息的感染。

      (作者:张良远)

友情链接: 福建省文化厅 |海西文化信息网 |BT盒子 |政府信息公开 |福建省图书馆 |共享工程采编发平台 |福建古籍保护 |图书馆工会 |图书馆学会 |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玉田在线 |中国国家图书馆

版权所有 福建省古田县图书馆 |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闽ICP备17012068号 1024*768显示最佳
2013年1月至今访问量总计: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