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图书馆——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 走进古图 全民读书 地方文献 视频点播 特色专题 读者互动

地方文献

本馆公告


经过精心策划、设计,我馆网站于2013年1月正式开通使用,标志着我馆与国际网络接轨,迈进新的阶段!网站内容还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中,欢迎读者朋友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会予以采纳!

按照省文化厅制定的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实施方案和标准,古田县图书馆自2010年起统一实施对外免费开放。

便民服务

特色文化专题:华侨文化

特色文化专题:华侨文化

古田籍爱国华侨雷贤钟的“橡胶情缘”
添加时间:2014-04-04


雷贤钟先生(右)在橡胶园里向女胶工传授割胶技术。

    1955年,一位华侨冒着生命危险,从马来西亚带回100多斤胶籽、200多米芽条。他的爱国之举惊动全国——

  全国侨联慰问“橡胶王”雷贤钟

  这张摄于1956年的照片,地点位于南田农场爱国作业区的橡胶林前。

  当年10月,以侨领庄明理为团长的全国侨联慰问团,前来慰问爱国华侨雷贤钟一家,于是留下这张珍贵的历史记忆:老老少少几十人中,有雷贤钟一家,有慰问团成员,还有橡胶园工人和当地农民。

    归侨雷贤钟1955年从国外带回橡胶M600号等十一个优良芽接品种,受到周恩来、王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图为1956年10月,以侨领庄明理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慰问雷贤钟一家的合影。图中带眼镜者为雷贤钟。 (海南日报/林萌 翻拍)

  戴眼镜那位就是我父亲

  今年63岁的雷德万,是雷贤钟的长子。如今在父亲当年开垦胶园的地方,经营着70多亩芒果园,近年还建起新颖别致的三层小楼。

  他从保存完好的影集中找出这张照片,指着前排靠右的一个男孩说,那就是他自己,左侧那个卷发的漂亮妇女,是他妈妈。

  “这里,戴眼镜那个就是我父亲。”雷德万说,他还记得拍照片的地点,就在芒果园后面山坡的橡胶林。

  一位普通的爱国华侨,何以惊动全国侨联不辞辛苦,来到天涯海角的一处胶园?而当年4月,照片中的男主角雷贤钟,不仅受邀去北京参加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大会,还得到周总理的专门接见、农垦部长王震的专门宴请。

  这张照片背后,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一位爱国华侨的眷眷之心,还可引申出更大的时代背景:以雷贤钟为代表的大批爱国华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祖国橡胶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

  在马来西亚冒死偷胶种

  《农垦志》人物卷中有这样的记载:雷贤钟(1903—1984),福建省古田县大桥镇梅坪村人,1923年下南洋谋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以赤子之心,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到海南岛的崖县、陵水、保亭、万宁等地考察,决定在崖县的藤桥一带垦殖橡胶。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正在马来西亚的雷贤钟和侨胞们欢欣鼓舞。雷贤钟在报上看到周恩来号召海外侨胞支援祖国建设的消息,又听说海南岛可以种橡胶,这让他激动不已,回国考察后,立即创办农场种植橡胶,并投资设立了“侨福垦殖公司”。

  面对国内实生橡胶树产量低的现实,1954年,雷贤钟又重返马来西亚物色优良品种。

  1955年11月,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回橡胶良种RRIM600、PB86、PR107等100多斤胶籽、300多株芽接桩和200多米长的芽条。

  当时,国外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策。橡胶是战略物资,封锁更加严密。当时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凡将橡胶产品或种苗带出境者将被处死刑。

  雷德万回忆道,回国那年他才9岁,与兄弟姐妹9个一道,跟大人坐“海后”号客轮,在大海上漂泊几个星期。当时是冒着生命危险偷运橡胶种子回国,但大人们并没有把这些告诉孩子。他只记得木箱上头还有小兔子,那是用来掩人耳目的。晚上父亲不时给箱子洒水,后来他才知道那是给橡胶种子保湿。

   数十箱芽条过关“插曲”

  雷贤钟将橡胶种子千辛万苦带回国内时,在海关发生了一段颇为曲折的小插曲。

  1955年11月7日,当“海后”号客轮在海口的秀英港锚地抛锚,雷贤钟长长松了一口气。“终于回到祖国了!”他抚摸着这些2米多长、1米多宽的木箱,百感交集。

  海口海关工作人员在例行检查时,发现这些统一规格的大木箱,却不知里面所装为何物。雷贤钟多方解释,但海关并未接到华南垦殖局的有关照会,木箱一时上不了岸。

  但这些芽条一分钟也不能耽误,时间一长损失就大了。雷贤钟事前并未与华南垦殖局联系过,难道这些历经千难万险偷运回国的芽条,就要在家门口坏掉吗?

  正在雷贤钟无计可施的时候,他突然想起在《新海南报》(《海南日报》的前身)当记者的林春光。林春光1940年代曾在马来西亚打游击,是一位马共战士,和雷贤钟有过交往。1948年,林春光被英殖当局逮捕,关在监狱中。1950年,他们夫妇双双被驱逐回国,并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争。后来林春光到《新海南报》当了一名记者。正是在林春光动员下,雷贤钟在1953年自己出资,第一次带着18名工人,从马来西亚回海南岛考察。

  想起这些,雷贤钟立即托人,辗转带口信给林春光。林春光得到消息,连忙与海南垦殖分局橡胶处联系。橡胶处闻讯,当即派了一位姓刘的先生,与林春光火速赶到海关。刘先生也是马来西亚归侨,他知道芽条不及时处理将会全部坏掉。

  “一粒胶籽,一粒黄金呀!”刘先生向海关人员解释:“这是中央的说法,不是我刘某人的杜撰。”他给海关递上了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的介绍信。

  既然比黄金还金贵,又是中央的指示,当然得放行。海口海关进行必要的检疫处理后,允许木箱上岸。至此,雷贤钟偷运橡胶种才算大功告成。

  扎根藤桥种橡胶

  11月8日,垦殖所的刘先生帮忙租了一辆煤炭车,拉着这几十个大木箱,连夜取道五指山往南赶。在崎岖的山路上足足走了三天三夜,才到了藤桥。又连夜租了板车,把木箱拉过藤桥河。

  到了目的地,工人们夜以继日搞芽接。虽然这些芽条在路上颠簸了将近一个月,但由于是10月,气温不算太高,加上一路保管得好,成活率达到80%以上。

  到达海南的藤桥一带,雷贤钟开始带领工人开荒种胶。

  雷德万回忆说,在马来西亚时,他们家条件非常优越,有洋楼,有胶园和林产,还有好几辆汽车,姐姐们上学都是专车送。但到了藤桥,全家住在茅草屋里,理个发都要跑上十几里路。孩子们一时适应不了,集体辍学了近2年。后来父亲创办了侨附小学,孩子们才得以重新上学。

  雷贤钟克服种种困难,开荒2000多亩,种胶1000多亩。雷德万说,为了节省经费,父亲回国后把烟和酒都戒了。他还经常为附近群众传授种胶技术。

  经5年试验,良种“RRJM600”平均单株年产干胶6至8公斤,比海南本地实生树产量高4倍多。

  1958年,他经办的“侨福公司”并入南田农场,称“国营南田农场爱国作业区”,雷贤钟任作业区副主任,仍坚持老胶工的本色,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工作。

  周恩来接见王震宴请

  他引进的橡胶良种,不仅在海南垦区广为推广,还引种到云南等垦区,为祖国橡胶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到1980年代,仅海南垦区就种植雷贤钟引进的良种200多万亩。后来,人们尊称雷贤钟为“橡胶王”。

  林春光在马来西亚也种过橡胶,他深知这些优良品种的经济价值,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政治价值,觉得雷贤钟此举不同凡响。他立即写报告向国务院华侨委员会呈报这一事件,雷贤钟也因此名声大振。

  1956年4月,周恩来邀请他参加全国侨联大会,他并被选为全国侨联委员。周总理接见他时亲切地说:“你带橡胶良种回来,比带金子还宝贵。金子中国有,良种橡胶却很少啊!”国务院还向他颁发奖金,并授予他一面“开荒垦殖,热爱祖国”的锦旗。

  广东省政府给了一幢房子让他定居,他却说:“我的事业在海南岛啊!”没住几天,他便回到海南,继续与侨工兄弟一道,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做贡献。

  雷德万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父亲曾说过,周恩来要接见他时,派车接他到中南海,还亲自给他开车门。农垦部长王震,也专门宴请他。雷德万拿出一张当时宴会的请贴,上面王震的签名清晰可见。

  “文革”期间被打成“特务”

  提起十年动乱期间雷贤钟遭到的非人待遇,雷德万似乎不愿意多说,想用“很惨”两个字一带而过。但记者看到,雷德万的脸在微微抽动,眼圈有些模糊。

  “文革”期间,雷贤钟被戴上莫须有的“特务”和“走资派”的帽子,常常被批斗。有一次,雷德万被一些人叫去做思想工作,被要求带他们去“找枪支武器和电台”。还有人质问:你们家在国外那么富,为什么还回来受苦?肯定动机不纯。

  这些问题,弄得雷德万哭笑不得,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1978年6月,雷贤钟先生终于得以平反,重新担任南田农场侨福作业区副主任职务。复职后,他总是骑着那部从马来西亚带回来的旧自行车,到各生产队检查指导橡胶生产。许多好心人劝他说:“你都70多岁了,‘文革’中又受了那么多苦,该歇歇了。”他总是笑着说:“我身板还硬朗,要在有生之年再为祖国奉献点余热!”

  黎族同胞最高礼遇送行

  在雷德万经营的芒果园内一处平地,坐落着雷贤钟的坟墓。

  雷贤钟1984年11月5日病逝后,就葬在他为之付出近30年心血的橡胶园。坟墓后面,是30多株特意留下来的老胶树,专门陪伴他。

  雷德万说,老父亲一辈子为人谦逊,带动当地黎族群众开荒种胶,与黎族同胞结下深厚的情谊。他对祖国橡胶事业的贡献,也得到黎族同胞的尊敬。

  “在老父亲的葬礼上,当地黎族同胞用鸣放粉枪的最高礼遇为老人送行。”雷德万说,想起这一点,他感到很自豪,也为父亲感到欣慰。

  南田农场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兴旺深情回忆说,雷贤钟先生为人非常谦和。刘兴旺印象最深的是,哪怕小孩子在路上跟老人打招呼,他也要停下自行车下车点头致意。

  雷德万现在是致公党三亚主委、市侨联副主席。他说,2003年,三亚市专门举行了纪念雷贤钟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说明当地党委、政府和百姓,一直铭记着这位为祖国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华侨闽商。

  雷德万还告诉记者,目前他兄妹11人中,分布居住在世界各地,唯独他一人留在南田,一边经营着芒果园,一边守侯在山坡上,陪伴着他那值得尊敬的老父亲。

  1956年调查,华侨和归侨在海南建设大小胶园2325家,种胶140万株

  爱国华侨的海南橡胶情缘

  资料显示,雷贤钟只是众多带回橡胶优良品种的华侨代表之一。还有更多的华侨,与雷贤钟一样,怀着深深的橡胶情结,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操。

  1954年,马文谷的父亲马高清,就从马来西亚运回橡胶无性系良种芽条,并在1955年9月培育出第一批良种芽条。有人曾以高价求买良种父本,可马文谷铭记父亲遗训,拒绝交易,将这批芽条免费馈赠给周围的南田、南茂、三道等农场。

  1955年9月22日,陈嘉庚先生一行6人到海南垦区,进行为期半月的橡胶考察,并向周恩来总理写了汇报材料,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据1956年的调查,当时华侨及归侨在海南岛投资建成的大小胶园2325家,占地4万多亩,种胶140多万株。

  华侨所拥有的,正是中国橡胶事业初期所欠缺的——良种和培植技术。当时的垦殖队伍,除了部队官兵、南方大学学员,还有来自东南亚的归国华侨3820人,其中劳动力2193人。叶剑英就曾号召垦殖局官兵,要虚心向老华侨学习,学好种胶技术,学好管理知识。

  归侨技术干部廖一萍、刘带胜、骆仕开、叶林和优秀芽接技工温贵、李元发、房株等,在各育种站开办培训班,到1957年培训垦区第一代芽接工人1448人。廖一萍根据经验,总结出橡胶无性系形态鉴定技术,并培养出第一批形态鉴定技术人员。归侨李东、叶娣、郑红芬、郑运长、黄凤娇、温友招等,普及推广橡胶管养、割经验和技术规范。

  更多的归侨,在农垦橡胶生产第一线,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一生。

  另外,咖啡是琼籍华侨何麟书从马来西亚引种成功的,胡椒是琼海温泉乡的王裕文于1947年从南洋引进。香茅、剑麻、油棕等,也均由华侨引进并试种成功。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孙乐明 黎想 朱冬梅 

友情链接: 福建省文化厅 |海西文化信息网 |BT盒子 |政府信息公开 |福建省图书馆 |共享工程采编发平台 |福建古籍保护 |图书馆工会 |图书馆学会 |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 |玉田在线 |中国国家图书馆

版权所有 福建省古田县图书馆 | Copyright ©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闽ICP备17012068号 1024*768显示最佳
2013年1月至今访问量总计: 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