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选注
朱熹来古田讲学,所到之处,都为古田留下诗文联句。朱熹在古田有众多得意门人和友人,对古田人士情深意切,结下深厚的翰墨因缘。他与古田人士的文字往来甚多,单单写给林择之的书信就达50多封,师生二人赠答唱酬诗词达上百首。在朱熹文集中随处可见写给古田人士的书信、诗词、序跋、题记等。他留给古田的文字,是古田历史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
这里选辑一部分朱熹的诗文以飨读者,从中也可为研究先贤过化提供一点文献资料。为方便一般读者阅读,对诗文中的一些词语做了注释,并于篇后另加简单的附记。水平有限,错谬难免,祈盼方家指正。
题林择之欣木亭
危亭俯清川,① 登览自晨暮。
佳哉阳春节, 看此隔溪树。
连林争秀发, 生意各呈露。②
大化本无言,③ 此心谁与晤。④
真欢水菽外,⑤ 一笑和乐孺。⑥
聊复共徜徉,⑦ 殊形乃同趣。⑻
[注释]
①危亭:危亭:高亭。危:高。李白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欣木亭建于两溪交汇的小山丘上。②生意:生机;③大化:大自然之造化。④晤:通“悟”。⑤水菽:亦即菽水,豆和水,指最平凡的食品,常用作孝养父母之称。《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嗓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⑥和乐孺:和睦相亲;孺:相亲。语出《诗·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兄弟既具,和乐且孺”。⑦聊复:姑且。徜徉:徘徊。⑻殊形:形态不同。
[附记]
诗见《朱熹集》卷六。此诗系朱熹为林择之(用中)在古田溪山书院所建的欣木亭而作,约写于乾道年间。朱熹应林择之之请来古田,游览此亭,心态平和,即兴写成这首五言古体诗。全诗从写景入手,转而议论抒情,体味大自然造化之妙理及人间孝悌之乐,并与择之共勉。
水口行舟二首①
(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②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③
[注释]
①水口:位于福建古田县城西南43公里处,是古田溪与闽江交汇处,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至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设为县治,后改为水口驿。水口旧镇为水口电站水库淹没,现水口镇系旧镇搬迁后新建。②蓑:蓑衣,旧时农民用以遮雨的棕衣。③鶗鴂:即杜鹃鸟。
[附记]
诗见《朱熹集》卷十。这两首诗约写于庆元三年春。宋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罹学禁之祸,应林用中、林允中、余偶等门人之请,同女婿黄干一起流寓古田讲学。他从建阳行舟至闽江中游的水口,而后到古田县城溪山书院及杉洋的蓝田书院等处讲学。他在水口夜宿后写下《水口行舟》这一名篇。朱熹泊舟水口,触景生情,借自然现象表达他在罹学禁之祸后的一番心态,融情感和哲理于眼前景物之中。他相信,庆元党禁的“夜雨”、“风浪”将会消失,理学的前景如雨过天青,依然美好。当然,眼下的形势毕竟十分险恶,此身如烟波一棹漂泊而去,难免又产生一段惆怅和无奈之情。
诗慰女儿贫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①
[注释]
①未炊:无米下锅升火做饭。
[附记]
这首诗约写于庆元三年。其时朱熹避祸古田,在溪山书院讲学。其女婿黄干也在距溪山书院二十里许的螺峰书院讲学。相传一次朱熹去女婿家,女儿因家贫拿不出好饭菜,只能以葱汤麦饭相待,觉得十分羞愧。朱熹乃赋此诗安慰她。诗中表现出朱熹安于盆困的乐观精神和父母深情。前村,溪山书院至螺峰书院途中有一村落叫前村。诗中的“前村”是实指。
马上赠林择之
与君归思渺悠哉,① 马上看山首共回。
认取湘中奇绝处, 他年无事要重来。
[注释]
①渺悠:渺茫悠远。
[附记]
诗见《朱熹集》卷五东归乱稿。本诗为乾道三年冬朱熹与林择之自长沙东归刚离湘时作,诗中以通俗流畅的笔意,表达他们对同游南岳时的留恋。
再答择之
兢惕如君不自轻,① 世纷何处得关情?②
也应妙敬无穷意,③ 雪未消时草已生。④
[注释]
①兢惕:小心谨慎。②世纷:纷杂的世情。关情:通情。③妙敬:善待。
[附记]
诗见《朱熹集》卷五。这首诗也是乾道三年冬东归时路上所作时遇大雪,道路曲折险阻。朱熹与林择之路上“感事触物”,从大自然的现象中体味出一番哲理来。虽然世事纷杂,世途崎岖,但道理却萌生其中:以乐观积极态度处世,坚定人生信念,前途自然光明。此诗与东归乱稿中另一首“次韵择之见路停乱草有感”诗意相同。诗曰:世间无处不阳春,道路何曾困得人?若向此中生厌斁,不知何处可安身?
奉送择之仁友赴漕台之招①
之子论交久,② 深衷两自知。③
提携方有赖, 离索遽成悲。④
圣处应无斁,⑤ 书来肯见私?⑥
临分莫惆怅, 努力共心期。⑦
[注释]
①漕台:漕运总督。②之子:与子。之:犹“与”,和。子:对人的尊称。③深衷:深切的真情。④离索:离群索居。遽:骤然。⑤无斁
:无厌。⑥见私:见加私情。⑦心期:心中期待。
[附记]
此诗题目实为“小诗奉送择之仁友赴漕台之招后篇喜赵公之得士而不敢致私怨焉然另怀黯然不能成章亦足以见区区也二首”。所录是第一首。诗大概写于择之还乡赴选之后。林择之离开朱熹去赴漕台之招,朱熹心中十分婉惜,依依之情溢于言表。
寄林择之
故人千里寄书来, 三复尘襟顿豁开。①
劝我从容深燕养,② 莫将占毕苦沉埋。③
杖藜此日应同趣,④ 挥麈何时得共陪?⑤
珍重相期俱努力, 自惭殊未竭渊才。⑥
[注释]
①三复:再三。三复尘襟句:经常为世尘所蒙的胸襟豁然开朗。②燕养:安闲休养。③占毕:通苫荜,指书册。④杖藜:指扶杖出游。苏轼《鹧鸪天》:“杖藜徐步转斜阳”。⑤挥麈:麈指兽类;挥麈:挥麈尾以资谈助,因借指谈论。⑥殊未:特未,未特别地;竭:举;渊才:渊博之才。
[附记]
诗见《朱熹集》卷六。本诗约写于乾道四年林择之还乡赴选期间。诗中充分表达了朱熹与林择之师生之间的亲密交情和朱熹对林择之的器重和期望。
送林择之还乡赴选三首①
青骊去路欲骎骎,②回首犹须话此心。
一别便成三数月,有疑谁讲过谁箴?③
门外槐花似欲黄,④高堂应望促归装。⑤
个中自有超然处, 肯学儿曹一例忙?⑥
今朝握手送君归,
马上熏风拂面吹。⑦
不用丁宁防曲学,⑧寒窗久矣共心期。
, [注释]
①赴选:参加乡试。②青骊:黑色的马;骎骎:马速行貌。③箴:规劝;过:过错。④古语:“槐花黄,举子忙”,此指林择之还乡赴秋闱。⑤高堂:指父母。⑥儿曹:儿辈,小字辈;一例:一样。⑺熏风:和风、春风。⑧丁宁:即叮咛;曲学:指违背孔孟正统学说的思想。
[附记]
诗见《朱熹集》卷六。乾道四年,林择之还乡应试,朱熹作此诗为赠。从赠诗中看出朱熹一直把林择之视为畏友,因较长时间的惜别而发出内心的感叹:“有疑谁讲过谁箴”!同时诗中也对林择之坚定理学信念寄以厚望。
答择之
长言三复尽温纯,① 妙处知君又日新。②
我亦平生伤褊迫,③ 期君苦口却谆谆。④
[注释]
①长言:长篇言论;三复:再三、反复;温纯:言辞亲切精到。②日新:一天天地更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③褊迫:褊,指衣服狭小;迫:狭窄;褊迫:指知识面狭窄,或指朱子自觉心胸狭窄,性情急躁,系自知亦自谦之词。④却:再;谆谆:教侮不倦。
[附记]
诗见《朱熹集》卷五。本诗充分表达了朱熹的自谦和对林择之学识进展的认可,视林择之为畏友,远远超出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