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优
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间朱熹避祸到古田,载之史志,留下遗迹,虽驻足时间不长,然而朱熹在古田的影响却颇大。
一、朱熹庆元避难前的古田概况
据宋建隆元年(960年)统计,古田有23605户,其中主户14143户,客户9482户;人口84591人,其中主口62763人,客口21828人。置四乡,领十三里。按当时的标准属望县。到了元初,仍只有26996户。宋末的动乱和蒙古人的屠杀当然会使人口减少,但鉴于古田县是受害较少的地方,可以推知终宋一代古田的经济发展不快,人口繁衍不多。
清代乾隆年间古田知县辛竞可认为,古田自古“处深山邃谷中,浑浑穆穆,初不知有周、秦、两汉,何况六朝、五代?”“迨唐开元入版图,涵濡渐渍……”福建史志关于古田“邑人贵巫尚鬼”、“信巫好斗”并不乏见。《福建通志》称自古古田邑民“往往逋赋,好斗喜讼,颇易动难安”。所有这些记述,自然不无偏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田建县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邑民受教育程度差,上古时代的习俗还一直保留着。这阻碍着古田县向文明方向拓展。
此外,王审知佞佛,刮起一阵兴佛风。《淳熙三山志》云“王氏有闽,更加营缮(寺院),增寺二百六十七,费耗过之”。其后嗣诸王,更加变本加厉,殚穷土木,耗尽民财。这股风到了北宋仍有增无己,古田受影响最大。笔者作一统计,到宋高宗时,古田有寺观133个(主要是寺院)。建造寺院和佛事支出已使邑民不胜重负。由于寺田都是上等膏腴之地,且不输夏税,许多百姓遁入僧门,使地方财政十分困难,地方政府只好将赋税负担转嫁给一般百姓。邑民更不胜其扰,不堪其苦。
二、朱熹避乱入古始末
庆元党禁实质上是昏庸的皇帝与权臣新贵对以清廉士大夫为代表的清议力量进行的一场政治迫害,这种政治迫害深化到文化专制。以朱熹为代表之理学被称为“伪学”,理学家被称为“逆党”。庆元三年正月朱熹落职罢祠,二月大理司直邵褒然奏请“伪学之徒,不得除在内差谴。”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在古田门人林用中等人的邀请下,于当月离开考亭循闽江而下去古田。
朱熹入古田境后最初抵达县西十里的西山村,这里是林用中的老家。朱熹在这里的魁龙书院(俗称西山书院)讲过学。旋抵县治,在溪山书院收徒讲学,并为之题匾。明邑人周于仁《溪山书院记》称:“晦翁朱夫子避地至此,始拓其宇,曰‘溪山第一’。”清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余正健指地曰,“昔紫阳夫子讲学是地,匾为‘溪山第一’,墨迹淋漓”(见《漱芳集》)。晦翁以县治为中心,曾到县西十五里的浣溪村的浣溪书院题匾讲学,还与黄勉斋一起到县西北三十里螺坑村的螺峰书院论道讲学,并留“文昌阁”匾一面,到县东三十五里龙津境的兴贤斋讲学、书匾。在县治期间,朱熹还在溪山书院前的欣木亭吟过诗。诗曰:“危亭俯清川,登览自晨暮。佳哉阳春节,看此隔溪树。连林争秀发,生意各呈露。大化本无言,此心谁与晤?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聊复共徜徉,殊形乃同趣。”这表达了他要与大自然诉衷曲的不同凡俗的情趣和乐观情怀。除此之外,他还到四关外的四会亭题过匾额。
三月初朱熹在余偶、余范等人的陪同下,到县东一百五十里的杉洋村。朱熹在余偶所立的蓝田书院授徒讲学,并题写“蓝田书院”四字,今石刻犹存。杉洋《余氏族谱》和《李氏族谱》都提到“朱文公避伪学禁,宋庆元三年于蓝田书院讲学”。余偶《蓝田书院鳌鱼吐水水墨集》载称:“朱文公庆元三年遭害寓居乡闾,集门人于蓝田……,挥如椽之笔,以鳌鱼所吐之水磨墨,题‘蓝田书院’匾额。”书院对面今有雀舌罗汉松一棵,干周3米,参天蔽日,高耸岗顶,传为晦翁当年手植。朱熹除以蓝田书院为中心讲学外,还到附近西斋、擢秀、谈书三书院去讲过课,并在擢秀、谈书书过匾。有一次他还远抵六十里外的廖厝原始森林留连,并题诗而返。后此地遂名“题诗林”,至今犹存。根据我省已故书法家、学者李若初遗著《退思轩笔记》,朱熹在杉洋“讲学三个月”。五月上旬又返县治溪山书院讲学。
清·乾隆版《古田县志》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朱子避地玉田,时韩侂胄遣人迹其后,将甘心焉。是人宁自刎死,不肯杀道学以媚权奸。邑人义之,祀于溪山书院对面,即今之太保庙也。”不知“是人”为谁,事生何地。但杉洋向传是人为“康太保”,事情发生在杉洋。该村西亦有太保亭,为土木结构,今犹存。
据清代嘉庆年间杉洋文士余廷章《余廷章手记》称,山阴人兵部侍郎杨易,与朱熹同声相应,被贬为杉洋巡检,故朱熹对杉洋特别有感情。
三、划时代的影响
朱熹对古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现仅就培养人才方面作不完全说明。
清·乾隆版《古田县志》谓“朱子避地古田,得进学之传者数十人,而择之、扩之兄弟为最,故至今犹称之曰‘二林’”。兹择其要者介绍之。
1、林用中,字择之,号东屏。朱熹喜其笃信,尝目为“畏友”,与蔡元定齐名。张栻守潭州朱熹偕用中往访之,有《南岳唱酬集》遗世。终身不求仕进,赵汝愚帅闽日,尝亲造问政。2、林允中,择之弟,字旷叔,朱熹改曰扩之。朱熹尝云:“允中从予游,今四五年矣,深察之,其为人盖晦外而明于内,朴外而敏其中,是以予有取焉。”3、林夔孙,字子武,号蒙谷。从朱子学。党禁起,学者纷纷更事他师,惟夔孙险夷其节。朱熹尝谓之曰“道理只是如此,但须做坚苦工夫”。嘉定间曾任县尉。4、蒋康国,字彦礼。绍兴间进士。尝从朱子讲论《楚辞集解》,多质之。学者称鼎山先生。5、余偶,字占之,号克斋。从游朱子之门,与吕祖谦、黄干友善,书问往来,讲明义理。《朱子大全集》载有其事。6、余范,字彝孙,朱子门人。于龙津境构兴贤斋,以寓其师。又与占之同读书西斋。7、程若中,字宝石。从朱子学,躬行无伪。8、林大春,字熙之,号慥斋。朱子门人。尝题十六字云:“仲尼再思,曾子三省。予何人哉,敢不修整!”
此外尚有程伯荣、林好古、林充之、林师鲁、程深父、苏龟龄、黄有开、傅子渊、张棫等辈皆游朱子之门。
这些人有的早从朱子学,有的是避难入古时从学的,都卓有成就。由这些人主持各斋,传授朱子学,使古田面貌焕然一新。
明邑人林春秀有风俗诗云:“滩险舟行阻,家贫亦业儒;人文崇孝悌,生计薄屠沽。”明知县杨德周《田中杂咏》云:“讲席千秋诵考亭,二林流韵有仪型。可知薪火传无恙,乍试弦歌道亦灵。遗像尚留今俎豆,荒祠重落旧丹青。多才蔚起开冠冕,日照文章倚翠屏。”可以看出朱熹在古田传播学问的重大影响。
晦翁入古前,古田入科目者寥若晨星。之后,甲乙春秋,后先接武;文苑乡贤,不时而出。庆元五年至南宋末,古田有科名的达90人。其中朱熹门生绍定二年进士张棫,极力传播朱子理学,影响很大。宝庆二年进士赵汝腾,累官至翰林学士,尝从朱子游,一生以朱熹为榜样,指责皇帝“私惠群小”,称赞朱熹是“理精义著,德盛仁熟”。宝祐四年进士苏德载继承朱熹爱国主义精神,抨击贾似道,积极投入抗元斗争。
此外,朱熹的风水观有许多是属于科学方面的东西。他的择地建宅方面的理论至今还指导着许多古田农家,尤其是林氏后人和杉洋村民。
乾隆版《古田县志》说,“至朱晦翁避地至此,羲文周孔之道,洋溢溪山,理学文章甲于他邑;而忠孝义烈之风至明季而大畅。”又云“自宋至今,士君子敦本务实,小人食勤啬用,守朱紫阳遗训,冠婚丧祭,犹醇朴之风”。这是对朱熹在古田的影响的总结。